在亚运会如火如荼举行的卡塔尔海滨城市多哈,一辆辆外形时尚、美观大方的淡绿色亚运会专用大客车往返在各比赛场馆和亚运村之间。这些绝大多数由中国企业制造的大客车,成为海湾明珠多哈新的城市一景。
|
多哈亚运会500辆海格客车满负荷运转
|
而对于中国汽车行业来说,中国客车挺进多哈,昭示着更为深刻的内涵:从依赖引进到学习消化再到出口,经历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国汽车正在叩开国际市场的大门。
多哈:中国客车夺得场外"首金"
"你看这些车,都是我们生产的。"站在多哈亚运村前,苏州金龙公司总经理吴文文指着十多辆头尾相衔开过的大客车说。据悉,多哈亚运会期间投入的大客车,除少数由德国奔驰、曼公司生产外,绝大部分全由来自中国的客车企业苏州金龙所生产。
早在第十五届亚运会开始前,卡塔尔就在全球范围内选购用于服务亚运会的客车。作为中国第二家年产过万台、"全国机械制造企业100强"的苏州金龙公司击败了奔驰、曼等世界著名企业,获得了总金额为3亿元、出口500台客车的合同,开创了中国出口汽车首次为国际大型赛事服务的先河。
|
多国国旗迎风招展海格客车整装待发
|
"赢得这个合同,表明国际市场对我国客车品质的认可,对扩大中国客车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影响意义重大。"苏州金龙公司运营副总经理黄书平说。此前,卡塔尔客运市场一直为奔驰、曼等少数几家国际知名客车厂商垄断。
"当时卡塔尔方面同时在和奔驰、曼公司谈判,但到苏州金龙之后,觉得这就是他们想要的产品和服务,不需要再去其他的企业了。"黄书平说。"我们可以两个半月交货,这一点德国厂商做不到。这是苏州金龙击败奔驰和曼的重要原因。"他说。实际上,中国客车多哈折桂,也只是近年来中国客车进军海外市场的一个缩影。随着我国客车制造水平的逐步提高,国产客车不断走出国门。
海外市场的诱惑
"中国客车走向国际市场是必然的。"《中国交通报》汽车周刊主编周明说。资料显示,迄今为止,中国客车产量已连续4年排在世界第一位。在短短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已从高档客车进口迈入出口时代。
相关数据显示,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国旅游等高端用户所用客车完全靠进口,2000年后,进口客车已退出了旅游业。目前,我国客车车型与国外已无差别。进入"十五"以来,我国客车出口年均增幅达63.68%。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客车迅速崛起的原因之一,在于国产客车在市场化的"大海"里迅速学会了"游泳"。近年来,国产客车通过合资与技术引进,吸收了国外先进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产品质量迅速提高,并诞生了一批中国本土的知名品牌。同时,我国客车生产成本较低,价格有优势,这也赋予了中国客车企业向海外进军的实力。
海外的巨大商机也使客车企业把目光望向海外。据统计,2004年世界大中型客车总计产量24.1万辆,中国以7.8万辆的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3%,而出口数量仅占国产客车总销量的5%,客车出口具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与以前中国客车出口经常以价格取胜不同,这次中国客车出口到卡塔尔,更多的是以质取胜。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变化。"已关注国内客车业十多年的周明说。它说明中国客车出口完全可以走出一条高端产品出口的新路。
实际上,近年来中国客车的实力,已引起全球同行的注意。世界客车联盟秘书长吕克・格洛里厄今年早些时候表示,"中国客车在技术创新上有重大突破,已初步具备了与沃尔沃、奔驰、凯斯鲍尔等世界客车巨头相抗衡的实力。世界客车联盟希望通过与中国客车厂商的直接对话,促进欧、亚客车工业的交流和共同进步。"
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越来越多的客车企业意识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下,中国企业必须迈出国际化的步伐。吴文文表示,中国客车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必须充分参与国际竞争,运用国际化企业管理标准和先进管理方法,把企业置身于世界经济大环境之下,按照国际市场规则运作。
但国际化对很多年轻的中国企业来说并非易事。除了全球竞争激烈的外部原因外,中国企业也面临着自身诸多不足的挑战。
品牌,是中国包括客车在内的汽车企业不可绕行的门槛。黄书平感慨地告诉记者:"像奔驰、曼,他们无需和客户谈品质,只谈价格就可以了。这种国际品牌影响力,中国汽车企业还没有形成。"品牌的背后,是技术、服务水平和文化等要素的综合实力的体现。中国客车如果不改变在出口上的低价格、低端市场、低利润、低质量形象,好品牌就不可能在国际上建立起来。
创新不足,仍是当前中国汽车与世界的差距。科技部"国家汽车创新工程"课题组组长胡树华认为,近年来,我国汽车企业过分依赖国外技术,自主研发能力滞后。数据显示,我国汽车企业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在2004年仅为1.42%,这表明我国汽车企业主要还是依靠国外技术生产新车型。由于自主创新不足,技术含量不高,我国轿车进口平均单价2.82万美元,出口仅0.9万美元,客车价格通常只是国外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这就导致中国客车长期只能在非欧美市场突破。事实上,如果产品不能在主流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中国客车的国际化就难以名副其实。
对于中国客车企业来说,国际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国际化人才的竞争。中国客车企业大多数是在本土市场中成长起来的,真正拥有的国际化人才仍凤毛麟角。走向国际市场往往面临不熟悉国际市场规则,不熟悉所在地法律和文化等诸多问题。
让中国汽车驶出国门,这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如今中国客车已率先走出了一步。然而,中国客车要想被国际市场认可,显然不是旦夕之功。从客车大国成为客车强国,中国企业要做好卧薪尝胆的准备。
|